10月20日訊 The Athletic UK德甲記者團隊撰寫本周的拜仁專欄。
為什么拜仁慕尼黑每次主場進球都會響起康康舞曲?
周六晚,多特蒙德在安聯球場1-2落敗,卻兩次聽到了康康舞曲。就像德甲其他俱樂部——以及歐洲其他許多俱樂部一樣——這支音樂成了他們走向衰亡的標志。
德國球隊的主場進球音樂更注重趣味性或地域特色,而非炫酷的裝扮,而康康舞音樂似乎并不突兀。
它甚至算不上獨特,因為德乙球隊波鴻和拜仁用的是同款音樂。
英超球迷對進球音樂的想法感到反感,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種音樂在德國以各種形式存在。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康康舞才成為拜仁慕尼黑在奧林匹克球場(拜仁慕尼黑于1972年至2005年間的主場)的首支“進球音樂”。
The Athletic向拜仁慕尼黑詢問,得到的答復是,由于那段時期的拜仁員工全部都已經退休/亡故,他們無法提供幫助。
幾位歷史學家、資深記者和老球迷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只能猜測這是為了改善這座古老球場的氛圍,就連安聯球場的導游也對此一無所知。
周六賽前,十幾位球迷接受了采訪,但無人能給出真正的原因。一位球迷表示,他曾在奧林匹克球場觀看過比賽,只是記得這讓比賽變得更有趣了一些。
這很有道理。如今的德甲聯賽或許擁有龐大的觀眾群和喧鬧多彩的看臺,但這是現代足球的產物。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足球更加慘淡,觀眾人數更少,右翼足球流氓更是猖獗。
2024-25賽季,全聯盟平均觀眾人數為38656人,幾乎是1990-91賽季21700人的兩倍。
康康舞音樂的正式采用日期也難以確定,因為對于康康舞音樂的首次出現時間以及它成為比賽日儀式正式組成部分的時間存在分歧。有人說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也有人說是1992年,但研究僅限于在YouTube上搜索拜仁的舊比賽,以及在進球后留意比賽的節奏。
但從2000年起,拜仁的進球音樂似乎反映出了一種相互矛盾的擔憂:俱樂部是否足夠吸引國際觀眾,以及球場氛圍是否足夠忠于其本土根基。
在千禧年后的五年里,俱樂部的音樂風格從DJ Otzi的《Anton aus Tirol》到Big Jack的《FCB Immer Wieder》以及John Miles的《Music》。
2005年至2011年間,拜仁在主場音樂的選擇上明顯有著國際氛圍,從羅比-威廉姆斯的《讓我招待你》到齊勒河谷婚禮進行曲、巴伐利亞驕傲進行曲,再到Fratellis樂隊的《Chelsea Dagger》,之后,白色條紋樂隊的《七國軍團》在安聯球場——以及許多其他歐洲足球場——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巡演,直至2019年。
到了2019年,或許是因為七國軍團的影響力如此之大,球迷們也準備好迎接改變。安聯球場死忠區的兩個球迷團體直接與俱樂部就球場氛圍進行了討論。
新賽季開始前一周,兩家球迷會在Facebook上聯名發布了一條神秘的公告:
“我們不想透露太多,但我們記得奧林匹克體育場擴音器里播放的一兩個精彩片段會再次出現。當拜仁打進第一球時,你們還會聽到一句熟悉的歌聲。記住這一點:Yabba Dabba Doo!”
于是,當萊萬多夫斯基在2-2戰平柏林赫塔的比賽中打進2019-20賽季主場首球時——不可避免地——雷鳴般的康康舞旋律首次在安聯球場回蕩。
自那以后,情況一直如此。 2024年1月,為了紀念德國足球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弗朗茨-貝肯鮑爾的逝世,拜仁慕尼黑在3-0戰勝霍芬海姆的比賽中,每進一球后都會播放一首名為《好朋友永不分離》(Gute Fruende Kann Niemand Trennan)的單曲。
這首歌由貝肯鮑爾于1966年演唱并發行。但那只是個例外。
這首歌受歡迎嗎?這取決于你問誰。在德國足球界,很少有人對任何事情達成共識,但拜仁慕尼黑會繼續進球,康康舞也會繼續表演。